马普尔小姐是阿加莎·克里斯蒂笔下继波洛的“二号侦探”,在1930年的《寓所谜案》中首次出场。
据阿加莎在晚年自传中讲述,马普尔小姐的形象来源于1926年《罗杰疑案》中詹姆斯·谢泼德医生的姐姐卡洛琳——爱打听八卦,想方设法知道村庄里任何人的事情,自认为很擅长推理,臆测各种线索。
“每当从人们那里打听到一些新的消息,卡洛琳就像一只吃饱了奶油的猫一样满足。”
马普尔小姐一出场年龄就在65—70岁之间,终生未婚,独自一人住在圣玛丽米德村,喜欢针织、八卦,由于好管闲事,人们便送了一个“老猫”的雅号给她,可她对此毫不在乎。
关于马普尔小姐的外貌,只能从不同作品中拼凑出大致:
小小的个子,有白色或浅灰色头发,粉红的脸上布满皱纹,牙齿整齐细致。眼睛浅蓝色,容貌淡然,看起来天真无邪。这样的外表显然易于误导别人,尤其是罪犯。
她穿着老气,大多是围巾,粗呢衣服,羊毛大衣,实用的鞋等等。总提着个大袋子,一把雨伞,和一个购物袋。帽子是一定戴的。没什么装饰品,除了一串珍珠项链,和一只别在衣边的浅蓝色珐琅表。
而有关她年轻时的际遇,阿加莎从未在行文之中交代,唯一出场的和她有血缘关系的人物,就是那个写小说的侄子。
2
不同于大侦探波洛的破案依靠“灰色脑细胞”,马普尔小姐的破案依靠“闲聊”。
没错,就像每群广场舞大妈之中都有一个KOL一样,马普尔小姐就是圣玛丽米德村庄里所有家庭主妇中的KOL。
上了年纪、喜欢家长里短,并且手里总有织不完的毛线团,这样的老太太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自己某位上了岁数的长辈,再加上幽默风趣,待人和善,村民们也乐于和马普尔小姐聊天。
《寓所谜案》中,普罗瑟罗上校被杀后惊动了圣玛丽米德所有村民,警探、牧师等各路人马纷纷出动,全无头绪,可是马普尔小姐却通过在家中花园和每个村民的聊天中 ,不动声色锁定真凶。
《谋杀启事》中,马普尔故意在布莱克洛克小姐家的客厅茶话会中提到“照片”这一关键线索,并且和邦纳在咖啡馆中闲聊,喋喋不休地询问自己想知道的一切答案。
圣玛丽米德这座小村庄在马普尔小姐看来,其实就是世界的缩影,世界上有的罪恶,这里一样也不少,只不过是个微缩的缩影而已。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:“乡村生活,充满罪恶。”
3
眼力绝佳,明察秋毫,这让因为马普尔小姐即使遇到圣玛丽米德范围外的谋杀案,也可以利用“闲聊”这项特长获得关键发现。
《藏书室女尸之谜》中,对待三流导演的情人,那个傲慢的金发女郎,马普尔小姐都能从她口中得到破解案件的关键点。
在《沉睡谋杀案》中,马普尔小姐更是将她“闲聊”的本领发挥到极致,打着买毛线和马甲的理由,从两家店员的口中得到了厨娘的线索。
4
马普尔小姐对人性的研究自成体系,一旦她开始分析案子的人性部份,案子的谜底就即将揭开。她曾说:"你根本信不得人们所告诉你的话。稍一有点不对劲时,谁的话我都不信。"
每当凶案发生时,不论身处何方,她总会第一时间为涉案人物进行配对——某个人和圣玛丽米德的某个人是一类人。这类人很有可能会做什么事出来,而决不会做什么事。而她的判断,从来没有失误过。
马普尔小姐一直坚信人性本恶,“她有超强的想象力,而且能逻辑严密地把每个人往最坏处想”。
她对村子里的牧师说:“以我对人性的观察,恐怕最好不要对它抱有太高的期望。无所事事的闲谈是错误的、不仁的,但也常常是真实的。”
从《寓所谜案》到马普尔小姐的“最后一案”《沉睡谋杀案》,金钱、爱情、名声......凶手犯罪的动机都是抑制不住人性中恶的萌芽。
马普尔小姐的侦探能力似乎是天生的。在《谋杀启事》中,亨利·克利林爵士告诉奎尔德探长说:“你要记得,一个打打毛线、种种花的老小姐,比任何探长都高明多了。她能告诉你过去可能发生了什么事,应该发生过什么事,甚至事实上发生了什么事;而且,她还能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!”
5
相比波洛“灰色脑细胞”的复杂和引人入胜,马普尔小姐碎碎念的“闲聊”推理显得枯燥无趣,因此一些推理迷们并不喜欢马普尔探案系列,但是仔细读过多部作品后会发现,马普尔小姐的推理方式则是将个人的生活经验结合进去,从中产生联想、获得答案,这种方式更加贴近生活。
相比揭露案件真相的那一瞬间,跟随着马普尔小姐在案件中和每个人絮絮叨叨,从家长里短、鸡毛蒜皮中一点点探索人性的弱点,岂不是更有趣?
“年轻人认为老年人是傻子,但是老年人明白年轻人是傻子。”有一种老年人,尽管每天的生活就是浇花、织毛衣,以及热络地和人聊聊天、谈谈八卦,但也从不会被人认作愚笨,相信只有马普尔小姐拥有这种魅力吧。
当然,这位穿着过时大衣,围着至少两条围巾,手里永远提着编织袋拿着毛线圈的老小姐早已被搬上舞台和荧幕,根据马普尔小姐探案系列作品改编的英剧《马普尔小姐探案》目前已上演六季。
马普尔小姐探案集: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太太(附资源),